救必应

救必应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救必应
拼音拼读
jiù bì yìng
药材别名
白银树皮、白银香、山熊胆、白木香、土千年健、红子儿、白皮冬青
英文名称
holly bark
功效分类
清热解毒药
药用部分
冬青科植物铁冬青Ilex rotunda Thunb.的树皮。
动植物形态
常绿乔木。树皮厚,灰白色;茎枝圆柱形,淡灰绿色;小枝多少有棱,红褐色。叶互生,薄革质,卵形至倒卵状椭圆形,顶端急尖或钝,基部楔形或钝,全缘。夏、秋季开白色小花;花雌雄异株,常排成聚伞花序或伞形花序,雄花序一般由5~16朵花组成,萼4浅裂,裂片三角形,花瓣4~5片,长椭圆形,基部合生,雄蕊与花瓣同数;雌花序一般由3~7朵花组成,萼碟状,花瓣5~7片,倒卵状长椭圆形,有退化雄蕊,子房上位。浆果状核果,圆球形。
产地分布
生于山谷、溪边的疏林中或丘陵地带。分布于广东、海南、江苏、浙江、台湾、福建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剥取树皮,晒干。
药材性状
卷筒状或卷曲长片状,长短不一,外表面青灰白色、灰黄色或灰褐色,粗糙,常有横皱纹及灰白色斑块;内表面有细纵皱纹,稍平滑,微具光泽,棕褐色或黑褐色。质坚硬而脆,可折断,断面略平坦,稍呈颗粒性,黄棕色或棕褐色。气微香,味苦微涩。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归肺经、肝经、大肠经、胃经。
功效作用
泻火解毒、清热利湿、行气止痛、凉血止血。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临床应用
用量9~15克,煎服;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患处。用治感冒高热、咽喉肿痛、湿热泻痢、胃脘气痛、湿火骨痛和血热咳血、吐血、便血、尿血。外用治跌打损伤、烧烫伤、外伤出血。
药理研究
醇提物能增加冠脉流量、提高耐缺氧能力,对降低猫血压和对心肌缺氧有保护作用;正丁醇提取物对大鼠有降压作用,以舒张压更为明显,而对心率影响不大。
化学成分
含丁香苷、铁冬青酸、具栖冬青苷、芥子葡萄糖苷、铁冬青酸异丙叉酮缩醇、酚类、β-香树脂醇和硬脂酸、鞣质、3-乙酰齐墩果酸、丁香醛及挥发性成分等。
使用禁忌
尚不明确,谨慎用药。
配伍药方
①治腹痛,热性胃痛:铁冬青树皮18克,葱头5条,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②治跌打肿痛:救必应树皮6克研粉,白糖30克。开水冲服。(《广西中草药》)
③治感冒发热:铁冬青树皮6克,生姜、茶叶各9克,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④治急,慢性肝炎:救必应45克,八角王15克。两药均用树皮,刮去粗皮,切片,加水2碗,煎至半碗,每日1剂,分2次服。(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⑤治汤火伤:干救必应研粉,用冷开水调成糊状,每日涂5~6次。(《广西中草药》)
相关中药材推荐

苦石莲 kǔ shí lián
散瘀、止痛、清热、去湿。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大风子 dà fēng zǐ
祛风燥湿、攻毒杀虫。属杀虫止痒药。

胡荽 hú suī
发表透疹,消食开胃,止痛解毒。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青皮 qīng pí
疏肝破气,消积化滞。属理气药。

枳椇子 zhǐ jǔ zi
止渴除烦、清湿热、解酒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蜘蛛香 zhī zhū xiāng
理气止痛,消食止泻,祛风除湿,镇惊安神。属理气药。

猕猴桃 mí hóu táo
解热,止渴,健胃,通淋。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水消肿药。

白果 bái guǒ
敛肺定喘、止带浊、缩小便。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固精缩尿止带药。

千斤拔 qiān jīn bá
祛风除湿,强筋壮骨,活血解毒。属杀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川续断 chuān xù duàn
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