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

牛蒡子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牛蒡子
拼音拼读
niú bàng zi
药材别名
大力子、恶实、鼠粘子、鼠尖子
英文名称
great burdock achene
功效分类
辛凉解表药
药用部分
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L.的成熟果实
动植物形态
二年生草本,高1~2米。根粗壮,肉质,圆锥形。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带紫褐色,有纵条棱。基生叶大形,丛生,有长柄;茎生叶互生;叶片长卵形或广卵形,先端钝,具刺尖,基部常为心形,全缘或具不整齐波状微齿,上面绿色或暗绿色,有疏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短茸毛。头状花序簇生于茎顶或排列成伞房状,花序梗表面有浅沟,密生细毛;总苞球形,苞片多数,覆瓦状排列,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钩曲;花小,红紫色,均为管状花,两性,花冠先端5浅裂;聚药雄蕊5枚;子房下位,1室,花柱细长,柱头2裂。瘦果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灰褐色,具纵棱,冠毛短刺状,淡黄棕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产地分布
常栽培;野生时,多生长于山野路旁、沟边、荒地、山坡向阳草地、林边和村镇附近。分布于东北三省、华北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割除地上部分或剪除果穗,晒干后打下果实,筛去泥土等杂质,再晒干。炒制:取净牛蒡子,文火炒至微黄色、微鼓起而微有香气即得。
药材性状
瘦果呈长倒卵形,两端平截,略扁,微弯,长5~7毫米,直径2~3毫米。表灰褐色或浅灰褐色,具多数细小黑斑,并有明显的纵棱线。顶端较宽,有一圆环,中心有点状突起的花柱残迹;基部狭窄,有圆形果柄痕。果皮较硬,果实折断后可见子叶2片,淡黄白色,富油性。果实气无;种子气特异,味苦微辛,久嚼稍麻舌。以粒大、饱满、色灰褐者为佳。
性味归经
性寒,味辛、苦。归肺经、胃经。
功效作用
疏散风热、宣肺透疹、消肿解毒。属解表药下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临床应用
煎汤内服,用量4.5~9克;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煎汤含漱。用于风热感冒、咳嗽、咽喉肿痛、麻疹、荨麻疹、腮腺炎、痈肿疮毒等症;对猩红热的预防、面神经麻痹也有一定的疗效。
药理研究
抗菌抗病毒;降血糖;降压;抗肾病;轻度利尿,泻下。据有关报道,牛蒡子苷元具有抗肾炎的作用;牛蒡子苷和拉帕酚A、C、F及牛蒡子牛蒡子苷元、粗提物等体外对人子宫癌细胞JTC-26及人正常胎儿成纤维细胞HE-1的增值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多种化疗药合用可减少或组织抗癌药耐药性的增加。
化学成分
本品含新牛蒡乙素、牛蒡苷、牛蒡苷元、牛蒡酚、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糖等成分。
使用禁忌
脾虚便溏者禁服。
配伍药方
①治风热闭塞咽喉,遍身浮肿: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杵为末。热酒调下3克。(《经验方》)
②治痦疹不起透:牛蒡子(研细)15克。柽柳煎汤,调下立透。(《本草汇言》)
③治皮肤风热,遍身瘾疹:牛蒡子、浮萍等分。以薄荷汤调下6克,日二服。(《养生必用方》)
④治风肿斑毒作痒:牛蒡子、玄参、僵蚕、薄荷各15克。为末,每服9克,白汤调下。(《方脉正宗》)
⑤治斑疹时毒及痄腮肿痛:牛蒡子、柴胡、连翘、川贝母、荆芥各6克。水煎服。(《本草汇言》)
相关中药材推荐

苦石莲 kǔ shí lián
散瘀、止痛、清热、去湿。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大风子 dà fēng zǐ
祛风燥湿、攻毒杀虫。属杀虫止痒药。

胡荽 hú suī
发表透疹,消食开胃,止痛解毒。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青皮 qīng pí
疏肝破气,消积化滞。属理气药。

枳椇子 zhǐ jǔ zi
止渴除烦、清湿热、解酒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蜘蛛香 zhī zhū xiāng
理气止痛,消食止泻,祛风除湿,镇惊安神。属理气药。

猕猴桃 mí hóu táo
解热,止渴,健胃,通淋。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水消肿药。

白果 bái guǒ
敛肺定喘、止带浊、缩小便。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固精缩尿止带药。

千斤拔 qiān jīn bá
祛风除湿,强筋壮骨,活血解毒。属杀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川续断 chuān xù duàn
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