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芽

麦芽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麦芽
拼音拼读
mài yá
药材别名
麦蘖、大麦毛、大麦芽、大麦蘖
英文名称
malt
功效分类
消食药
药用部分
禾本科植物大麦Hordeum vulgareL.的成熟果实经发芽颖果干燥而得。
动植物形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秆直立,光滑。叶鞘先端两侧具弯曲钩状的叶耳;叶舌小,长1~2毫米,膜质;叶片长披针形或带形,上面粗糙,下面较平滑。穗状花序长4~10厘米,每节生3枚结实小穗;颖线形,无脉,长8~14毫米,顶端延伸成8~14毫米的芒;内稃与外稃等长。颖果腹面具纵沟,成熟后与黏体粘着不易脱粒。
产地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采收加工
5~6月果成熟时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脱粒,扬净。炮制:取净大麦,用清水浸泡3~4小时,捞出,置能排水的容器内,盖好,每日淋水2~3次,保持湿润,至芽长2~3毫米时,取出,干燥炒麦芽:取净麦芽置锅内,文火炒至表面深黄色,偶有焦斑时,取出放凉;焦麦芽:同上法炒至焦黄色,有爆声,取出放凉。
药材性状
梭形,长8~12毫米,直径3~4毫米。表面淡黄色,背面为外稃包围,具5脉;腹面为内稃包围。除去内外稃后,腹面有1条纵沟;基部胚根处生出幼芽及须根,幼芽长披针状条形,长约0.5厘米。须根数条,纤细而弯曲。质硬,断面白色,粉性。无臭,味微甘。
性味归经
性平,味甘。归脾经、胃经。
功效作用
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属消食药。
临床应用
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脾虚食少、乳汁郁积、乳房胀痛、妇女断乳。生麦芽健脾和胃通乳,用于脾虚食少、乳汁郁积;炒麦芽行气消食回乳,用于食积不消、妇女断乳;焦麦芽消食化滞,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 健胃消食、疏肝和胃宜生用;回乳生用、炒用均可;止泻多炒用。内服:煎汤,用量10~12克,或研末冲服;回乳炒用,用量60克。
药理研究
具有助消化作用,对胃酸与胃蛋白酶的分泌似有轻度促进作用;降低家兔及正常人血糖;对哺乳期乳腺分泌具有抑乳和催乳双向的作用;能增强豚鼠子宫的紧张和运动,扩张支气管痉挛;有降低血脂、护肝及对放射的防护作用;对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
麦芽含淀粉酶、转化糖酶、酯酶、氧化酶、催化酶、纤维二糖酶、龙胆二糖酶、地衣聚糖酶、苦杏仁酶、过氧化异构酶等多种酶。还含大麦芽碱、大麦芽胍碱A、B及葡萄糖苷、禾草碱。又含腺嘌呤,胆碱,甜菜碱,卵磷脂,氨基酸,维生素B、D、E,蔗糖等。另含Q-生育醌、α-生育酚、叶绿醌、白栝楼碱。
使用禁忌
孕妇、无积滞者慎服,妇女哺乳期禁用。
配伍药方
①快膈进食:麦芽120克,神曲60克,白术、橘皮各30克。为末,蒸饼丸梧桐子大。每人参汤下三五十丸。(《纲目》)
②治小儿疳,百药不疗:大麦芽(炒)、神曲(炒)、芜荑(炒)、黄连(去须)。上等分为末,以猪胆蒸熟取汁,和宿蒸饼研如薄糊,然后入药拌匀,丸如麻子大,量儿大小加减,空心米饮下二十粒,临时增减,小儿无时,日三五服。(《叶氏录验方》消疳丸)
③治饱食便卧,得谷劳病,令人四肢烦重,昏昏欲卧,食毕辄甚:大麦芽一升,椒30克(并熬),干姜90克。捣末,每服方寸匕,日三四服。(《肘后方》)
④治产后发热,乳汁不通,无子当消者:麦芽(炒)60克。研细末,清汤调下,作四服。(《丹溪心法》)
相关中药材推荐

苦石莲 kǔ shí lián
散瘀、止痛、清热、去湿。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大风子 dà fēng zǐ
祛风燥湿、攻毒杀虫。属杀虫止痒药。

胡荽 hú suī
发表透疹,消食开胃,止痛解毒。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青皮 qīng pí
疏肝破气,消积化滞。属理气药。

枳椇子 zhǐ jǔ zi
止渴除烦、清湿热、解酒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蜘蛛香 zhī zhū xiāng
理气止痛,消食止泻,祛风除湿,镇惊安神。属理气药。

猕猴桃 mí hóu táo
解热,止渴,健胃,通淋。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水消肿药。

白果 bái guǒ
敛肺定喘、止带浊、缩小便。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固精缩尿止带药。

千斤拔 qiān jīn bá
祛风除湿,强筋壮骨,活血解毒。属杀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川续断 chuān xù duàn
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