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

牡蛎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牡蛎
拼音拼读
mǔ lì
药材别名
左壳、蚝壳、海蛎子壳、蛎蛤、牡蛤、海砺子皮
英文名称
oyster
功效分类
平抑肝阳药
药用部分
牡蛎科动物长牡蛎Ostrea gigas Thunberg、大连湾牡蛎Otalianwhanensis Crosse或近江牡蛎D.rivularis Gould的贝壳。
动植物形态
贝壳左右2片,极不规则,厚而坚硬。左壳较大而凹,固着于海底岩石上;右壳较小而平坦,呈钙化质状。贝壳外表面有多层起伏的鳞片,灰白色、淡黄色、黄褐色至淡紫色,边缘极粗糙。内表面瓷白色,可见深色闭壳肌痕。肉质部可见鳃、心室、心耳及外套膜触手等。
产地分布
生活于低潮线附近或浅海泥沙质海底及岩礁上,近江牡蛎及长牡蛎分布于全国沿海各地,大连湾牡蛎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沿海。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拾取后,取肉供食用,贝壳洗净,晒干。
药材性状
牡蛎药材的外形不一,分左右两壳,一般左壳较大而厚。壳外面粗糙不平,内表面光滑、瓷白色。质硬脆,断面层状。味微咸。长牡蛎:呈长片状,背腹缘几乎平行。右壳较小,坚厚鳞片层状或层纹状排列,壳表面较平坦,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 大连湾牡蛎:呈类三角形,背腹缘呈“八”字形,左壳面鳞片坚厚,右壳面鳞片呈波状的同心性排列。近江牡蛎:多呈类圆形或三角状类圆形,右壳同心性排列的鳞片层层重叠,边缘有时带紫色。
性味归经
性微寒,味咸。归肝经、胆经、肾经。
功效作用
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煅牡蛎收敛固涩。属平肝息风药下属分类的平抑肝阳药。
临床应用
9~30克,先煎,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用治惊悸失眠,眩晕耳鸣、瘰蛎痰核、癥瘕痞块。煅牡蛎用治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泛酸。
药理研究
牡蛎具有镇静、局部麻醉的功效与作用,并能抑制神经肌肉兴奋,抗实验性胃溃疡损伤,及增强免疫功能。
化学成分
牡蛎主含碳酸钙80%~95%、磷酸钙及硫酸钙。此外尚含镁、铁、铝、硅等多种无机元素及多种氨基酸,无机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因品种与产地不同而异。
使用禁忌
不宜多服久服,以免引起便秘和消化不良。
配伍药方
①治风虚汗出,少气:牡蛎(烧为粉)30克,白术30克,防风(去芦头)30克。上件药,捣细罗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温水调下6克。恶风倍防风,少气配白术,汗多出、面肿倍牡蛎。(《圣惠方》牡蛎散)
②治白带:牡蛎粉、艾叶、茴香各30克,糯米半合(炒熟)。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温米饮下,空心,每服五十丸。(《澹寮方》)
③治温病下后,大便溏甚,脉仍数者:生牡蛎60克。研细,水八杯,煎服三杯,分温三服。(《温病条辨》一甲煎)
④治大病瘥后,鼻衄:牡蛎3克,石膏1.5克。捣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蜜丸如梧桐子大,服之。(《肘后方》)
⑤治心痛气实者:用单味牡蛎煅为粉,酒调6克服之。(《丹溪心法》)
⑥治胃酸过多:牡蛎、海螵蛸各15克,浙贝母12克。共研细粉,每服9克,每日3次。(《山东中草药手册》)
⑦治紫癜风:牡蛎、胆矾各15克。上二味生用为散。用醋调摩患处。(《圣济总录》牡蛎散)
相关中药材推荐

苦石莲 kǔ shí lián
散瘀、止痛、清热、去湿。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大风子 dà fēng zǐ
祛风燥湿、攻毒杀虫。属杀虫止痒药。

胡荽 hú suī
发表透疹,消食开胃,止痛解毒。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青皮 qīng pí
疏肝破气,消积化滞。属理气药。

枳椇子 zhǐ jǔ zi
止渴除烦、清湿热、解酒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蜘蛛香 zhī zhū xiāng
理气止痛,消食止泻,祛风除湿,镇惊安神。属理气药。

猕猴桃 mí hóu táo
解热,止渴,健胃,通淋。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水消肿药。

白果 bái guǒ
敛肺定喘、止带浊、缩小便。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固精缩尿止带药。

千斤拔 qiān jīn bá
祛风除湿,强筋壮骨,活血解毒。属杀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川续断 chuān xù duàn
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