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根

芦根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芦根
拼音拼读
lú gēn
药材别名
芦茅根、苇根、苇子根、芦头
英文名称
rhizoma phragmitis
功效分类
清热泻火药
药用部分
禾本科植物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Trin.的根茎。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高大草本,具匍匐状地下茎,粗壮,横走,节间中空,每节上具芽。茎高2~5米,节下通常具白粉。叶2列式排列,具叶鞘,叶鞘抱茎,无毛或具细毛,叶灰绿色或蓝绿色,较宽,线状披针形,粗糙,先端渐尖,叶舌长1~2毫米,成一轮毛状。圆锥花序大型,顶生,直立,有时稍弯曲,小穗暗紫色或褐紫色,稀淡黄色,颖披针形,内颖比外颖长约1倍,第1花通常为雄性,两性花具雄蕊8枚,雌蕊1枚,花柱2,柱头羽状。颖果,椭圆形至长圆形,与内外稃分离。
产地分布
生于河流、池沼岸边浅水中。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芽、须根及膜状叶,鲜用或晒干。
药材性状
鲜芦根:长圆柱形,有时略扁,长短不一,直径1~2厘米。表面黄白色,有光泽,外皮疏松可剥离,节呈环状,有残根及芽痕。体轻,质韧,不易折断。切断面黄白色,中空,壁厚1~2毫米,有小孔排列成环。无臭,味甘。干芦根:扁圆柱形。节处较硬,节间有纵皱纹。
性味归经
性寒,味甘。归肺经、胃经。
功效作用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临床应用
用量15~30克,内服煎汤,治疗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治太阴温病、口渴甚、吐白沫黏滞不快者: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临用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
药理研究
有增强免疫的作用。
化学成分
含薏苡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以及蛋白质(5%),脂肪(l%),碳水化合物(51%),天冬酰胺等成分。
使用禁忌
脾胃虚寒者慎服。
配伍药方
①治胃热消渴:芦根15克,麦门冬、地骨皮、茯苓各9克, 陈皮4.5克。煎服。(《安徽中草药》)
②治百日咳,咯血:芦根30克,卷柏6克,木蝴蝶6克,牛皮冻7.5克。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③治大叶性肺炎,高热烦渴,喘咳:芦根30克,麻黄3克,甘草6克,杏仁9克,石膏15克。水煎服。(《宁夏中草药手册》)
④治咽喉肿痛:鲜芦根,捣绞汁,调蜜服。(《泉州本草》)
⑤治牙龈出血:芦根水煎,代茶饮。(《湖南药物志》)
相关中药材推荐

苦石莲 kǔ shí lián
散瘀、止痛、清热、去湿。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大风子 dà fēng zǐ
祛风燥湿、攻毒杀虫。属杀虫止痒药。

胡荽 hú suī
发表透疹,消食开胃,止痛解毒。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青皮 qīng pí
疏肝破气,消积化滞。属理气药。

枳椇子 zhǐ jǔ zi
止渴除烦、清湿热、解酒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蜘蛛香 zhī zhū xiāng
理气止痛,消食止泻,祛风除湿,镇惊安神。属理气药。

猕猴桃 mí hóu táo
解热,止渴,健胃,通淋。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水消肿药。

白果 bái guǒ
敛肺定喘、止带浊、缩小便。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固精缩尿止带药。

千斤拔 qiān jīn bá
祛风除湿,强筋壮骨,活血解毒。属杀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川续断 chuān xù duàn
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