罂粟壳

罂粟壳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罂粟壳
拼音拼读
yīng sù ké
药材别名
罂子粟壳、御米壳、米壳、米皮、粟壳
英文名称
pericarpium papaveris
功效分类
敛肺涩肠药
药用部分
罂粟科植物罂粟Papaver somniferum L.的干燥成熟果壳。
动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株高80~120厘米,无毛或微被毛,灰绿色。叶片长圆形或长卵形,长10~25厘米,宽8~1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具不整齐缺刻或粗锯齿或微羽状浅裂,基生叶具短柄,茎生叶无柄,基部抱茎。花单生茎顶,大而美丽,直径8~10厘米。萼片2,卵状长圆形,长1.5~2厘米,无毛。花瓣4,有时重瓣,白色,粉红色、红色或紫色。雄蕊多数,雌蕊心皮7~15,全生,子房1室,球形。花瓣4,无花柱,柱头盘状,7~15星状裂。蒴果,球果,球形,光滑无毛,直径4~6厘米,顶孔开裂。种子多数,细小,肾形,灰褐色。花期5~8月。
产地分布
由国家指定农场进行栽培,严格管理。
采收加工
秋季将成熟果实或已割取浆汁后的成熟果实摘下,破开,除去种子和枝梗,干燥。
药材性状
呈椭圆形或瓶状卵形,多已破碎成片状,直径1.5~5厘米,长3~7厘米。外表面黄白色、浅棕色至淡紫色,平滑,略有光泽,无割痕或有纵向或横向的割痕;顶端6~14条放射状排列呈圆盘状的残留柱头;基部有短柄。内表面淡黄色,微有光泽,有纵向排列的假隔膜,棕黄色,上面密布略突起的棕褐色小点。体轻,质脆,气微清香,味微苦。
性味归经
性平,味酸、涩。归肺经、大肠经、肾经。
功效作用
敛肺,涩肠,止痛。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敛肺涩肠药。
临床应用
内服:1~2g。外用:适量。用治久咳,久泻,脱肛,脘腹疼痛。
药理研究
镇痛,催眠,呼吸抑制与镇咳;抑制肠蠕动;缩瞳;松弛平滑肌。
化学成分
罂粟壳含少量吗啡,可卡因,蒂巴因、异紫堇杷明碱、罂粟碱、原阿片碱和罂粟壳碱等成分。由愈合组织中得到:血根碱,二氢血根碱,胆碱,隐品碱以及原鸦片碱。
使用禁忌
本品易成瘾,不宜常服;孕妇及儿童禁用;运动员慎用。
配伍药方
①治劳喘嗽不己,自汗者:罂粟壳不拘多少,炒为末,每服6克,入乌梅同煎水一盏,温服,食后有汗,加小麦三十粒,同煎温服。(《宣明沦方》小百劳散)
②治远年近日喘咳不已:罂粟壳(蜜炒)、人参、陈皮(去白)、甘草(炙),各30克。为末,每服3克,煎乌梅汤调下,临卧服。(《宣明论方》安神散)
③治一切嗽:罂栗壳(去筋,蜜炒)30克,五味子15克,杏仁(炒)15克,胡桃肉15克。上为末,同蜜丸如弹子大,水一盏煎服。(《普济方》金粟丸)
④治水泄不止:罂粟壳一枚(去蒂膜),乌梅肉、大枣肉各十枚、水一盏,煎七分,温服。(《经验方》)
⑤治久痢:罂粟壳(醋炙),为末,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盏,姜三片,煎八分,温服。(《纲目》)
相关中药材推荐

苦石莲 kǔ shí lián
散瘀、止痛、清热、去湿。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大风子 dà fēng zǐ
祛风燥湿、攻毒杀虫。属杀虫止痒药。

胡荽 hú suī
发表透疹,消食开胃,止痛解毒。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青皮 qīng pí
疏肝破气,消积化滞。属理气药。

枳椇子 zhǐ jǔ zi
止渴除烦、清湿热、解酒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蜘蛛香 zhī zhū xiāng
理气止痛,消食止泻,祛风除湿,镇惊安神。属理气药。

猕猴桃 mí hóu táo
解热,止渴,健胃,通淋。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水消肿药。

白果 bái guǒ
敛肺定喘、止带浊、缩小便。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固精缩尿止带药。

千斤拔 qiān jīn bá
祛风除湿,强筋壮骨,活血解毒。属杀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川续断 chuān xù duàn
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